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最高法院

:::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1728號請求返還所有物等事件新聞稿(113-民03)

字型大小:
大法庭法檯一隅

一、案情摘要

被上訴人(第一審原告)主張,上訴人(第一審被告)在其所有坐落高雄市旗山區南溪洲段653地號土地(下稱系爭土地)上設置木屋、圍籬(下合稱系爭地上物)及種植作物,無權占有系爭土地如第一審判決附圖編號D(下稱D部分)所示2385平方公尺,受有相當於租金之不當得利。依民法第767條、第179條規定,請求上訴人拆除系爭地上物、返還系爭土地D部分及給付第一審判決附表二所示不當得利。

二、第二審判決情形

第二審判決維持第一審所為准被上訴人請求之判決,主要理由:日治時期「太平寺」(下稱原太平寺)係於民國1年取得建寺許可,上訴人對被上訴人提出大磬法器照片之形式真正不爭執,佛教首重法脈傳承,法器相傳為其方式,係佛教界之通識,被上訴人持有原太平寺大磬法器,鼓山里僅有一座「太平寺」,被上訴人設立於民前3年,與原太平寺於民前4年開始布教之文獻不衝突,且地點大致吻合,被上訴人為原太平寺所傳承者,兩者具同一性。原太平寺於民國 6年因買賣而自國庫移轉登記取得系爭土地重測分割前之高雄市旗山區溪洲段806-1地號土地所有權,該806-1地號土地於36年登記為「太平寺」所有,嗣於42年分割增加系爭土地,被上訴人自始為系爭土地所有人。上訴人無權占有系爭土地D部分,被上訴人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規定,請求上訴人拆除系爭地上物及返還該占用土地,無違反誠信原則而濫用權利,亦無權利失效原則之適用,又上訴人無法律上原因受有利益,被上訴人得請求按土地申報地價年息8%計算如第一審判決附表二所示之不當得利。

三、本院判決主文

原判決廢棄,發回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三、本院判決主文

      原判決廢棄,發回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四、本院判決主要理由

關於日治時期、臺灣光復前、後,同一名稱之寺廟,佛教界區辨主體同一性之依據及標準方面:

1.按憲法第13條明揭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其保障範圍包含內在信仰之自由、宗教行為之自由與宗教結社之自由。內在信仰之自由,涉及思想、言論、信念及精神之層次,應受絕對之保障,不得加以侵犯或剝奪。而因宗教自由派生之宗教行為之自由與宗教結社之自由,可能涉及他人之自由與權利,或可能影響公共秩序、善良風俗、社會道德與社會責任,因此,僅能受相對之保障,國家因保障其他基本權利,如保護人民生命、財產權等,在必要之最小限度範圍內,得制定相關法律予以約束(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90號解釋理由意旨參照)。我國雖未若外國法例,將宗教組織之法人人格及其自主權規定於憲法之中,然憲法保障信仰自由之目的,在實踐人民在信仰上自我實現之最大可能性,人民所從事之宗教行為及宗教結社組織,與其發乎內心之虔誠宗教信念無法截然二分,人民為實現內心之宗教信念而成立、參加之宗教性結社,其內部組織結構、人事及財政管理應享有自主權。且有關宗教性規範,苟非出於維護宗教自由之必要或重大之公益,並於必要之最小限度內為之者,參照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73號解釋理由,即與憲法保障人民信仰宗教自由之意旨有違。
2.依上說明,有關宗教行為、宗教結社與宗教組織,應先承認其自主權,因上開保障其他基本權利目的而有限制必要者,須符合法律保留及比例原則,苟法無限制明文者,仍應承認其自主權。是以,有關宗教組織之人格同一性判斷基準,亦應依相同法理,即已有有效之法規範存在資以判定者,應依該有效之法規範認定之;如乏法規範者,應循宗教自主原理,有其自主性章程者,依其組織章程,無組織章程者,得依該宗教類屬之共通習慣,無習慣者,可綜合該類屬宗教之各種特性,判斷之。
3.原太平寺係依臺灣總督府西元1899年6月17日公布「寺院、教務所、說教所建立廢合規則」規定經許可設立,被上訴人為依當時有效之寺廟登記規則登記之募建寺廟,寺名同為「太平寺」,宗教別為佛教,「寺院、教務所、說教所建立廢合規則」、寺廟登記規則、監督寺廟條例,均無主體同一性判斷基準之規定,原太平寺亦無章程存在得據以判斷。綜合兩造委請專家鑑定人意見,參酌監督寺廟條例第2條第2項規定,法物包括宗教上、歷史上、美術上、有關係之佛像、法器等及其他向由寺廟保存之一切古物。可認佛教界重傳承習慣,延續法脈,法脈相同為判斷佛寺主體同一性之基準,法脈是否相同,得從建寺時間、設立沿革、住持(或管理人)等相關文件資料比對觀察,如有以代表法脈精神之法物諸如佛像、法器傳承者,亦得作為判斷之依據。

㈡本院廢棄原判決之理由:

1.原太平寺於民國1年由日本人村上大惠等取得建寺許可而設立,被上訴人於民前3年設立,其設立沿革記載:民前3年由陳順合、陳順源、林添丁、鄭英、柯光述等倡導募建奉祀設立釋迦弁尼佛等,似見被上訴人與原太平寺之建寺時間及設立人尚有不同。原審雖曾提示被上證1、2之佛像、大磬照片,上訴人對其形式真正不爭執。惟上開佛像、大磬是否為原太平寺所有之法物?似有未明,遍查全卷亦無佛教傳承方式之證據資料,原審未經調查及曉諭使上訴人為適當完全之辯論,遽以佛教界之通識,佛教傳承以法器相傳為其方式,被上訴人持有原太平寺之大磬法器,而為不利上訴人之判決基礎,於法未合。被上訴人與原太平寺之法脈是否相同?被上訴人主祀佛像與原太平寺是否相同?被上訴人設立沿革記載與原太平寺設立人不同之緣由為何?倘上開佛像、大磬為原太平寺所有,被上訴人如何取得?凡此攸關被上訴人與系爭土地登記之所有人原太平寺是否為同一主體之判斷,有待進一步調查釐清。原審未詳加調查審究,遽為上訴人不利之判決,尚嫌速斷。
2.上訴人於原審抗辯其祖先於系爭土地上耕作,迄今近百年,被上訴人長期不行使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有權利失效原則之適用,不得再行請求返還等語,核屬重要之防禦方法,原審未說明不可採之理由,並有判決不備理由之違失。

五、就本院徵詢之法律問題(詳如附件一),上訴人及被上訴人分別委請釋圓讓法師、釋悟定比丘擔任專家鑑定人提供專家意見(如附件二、附件三) ,並共同參與法律審言詞辯論程序。

                                           最高法院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魏  大  喨
                                                             法官  林  玉  珮
                                                             法官  胡  宏  文
                                                             法官  王  怡  雯
                                                             法官  林  麗  玲

檔案下載

  • 111年度台上字第1728號新聞稿附件一pdf
  • 111年度台上字第1728號新聞稿附件二 (00000002)pdf
  • 111年度台上字第1728號新聞稿附件三pdf
  • 發布日期:113-05-08
  • 更新日期:113-05-09
  • 發布單位:最高法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