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最高法院

:::

最高法院審理112年度台上字第1046號陳福祥殺人案件新聞稿(112-刑06)

字型大小:
大法庭一隅

壹、本院判決摘要

一、陳福祥因殺人案件,經臺灣高等法院110年度上重更三字第8號更審判決,論處罪刑(如貳所載)。陳福祥提起第三審上訴。

二、本院於民國112年5月2日以112年度台上字第1046號判決,撤銷第二審及第一審判決關於殺害蔡○陽之罪刑部分,自為改判:陳福祥犯殺人罪,處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身。其他上訴駁回。全案確定。

貳、第二審(更三審)判決情形

上訴駁回。

(即維持第一審論處陳福祥殺人2罪刑之判決,駁回檢察官及陳福祥在第二審之上訴<殺害蔡○育部分,處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身;殺害蔡○陽部分,處死刑,褫奪公權終身。並為相關沒收之宣告>)。

叁、第二審認定事實(案情)摘要

一、陳福祥於104年1月初,因陳威宇、蔡○育、蔡○陽(下稱陳威宇等人)欲購買毒品愷他命,經陳石堃居間聯繫而協調貨源、議定交易價量,雙方並於同年月12日晚間在臺北市麗園名商俱樂部見面,確認翌(13)日進行毒品交易。陳福祥於交談過程中認蔡○育、蔡○陽(下稱蔡○育2人)有參與其於103年10月間毒品交易遭人侵吞款項之事,該事件導致毒品無法進口及接洽毒品交易之友人失聯,且蔡○育2人言談間對該失聯友人有輕蔑之意,因而對本次交易心生疑慮,顧忌2人另有所圖,遂於翌(13)日赴約交易時,隨身攜帶半自動制式手槍1 支及同口徑制式子彈(非法持有手槍部分,業經第一審判處罪刑確定)。

二、陳福祥於104年1月13日上午經確認陳威宇等人已備妥毒品交易價金後,即與蔡○育2人同往臺北市萬華區峨眉街83號之峨眉立體停車場取貨,在等候賣家交貨期間,陳福祥再次試探,因認2人與侵吞購毒款之事確有關連,且懷疑身著連帽外套之蔡○育藏槍在身,遂先支開蔡○陽,趁蔡○育坐回車內左後座時,再次詢問此次是否另有所圖及為何帶槍,然蔡○育未予回應且手摸腰際,陳福祥見狀即基於殺人犯意,持槍朝蔡○育頭、胸、背部等處計擊發6槍,造成蔡○育雙肺貫穿傷、血胸、顱內蜘蛛網膜下腔及硬腦膜下腔出血死亡。

三、陳福祥於蔡○育死亡後,原欲離開現場,朝停車場電梯口走去,適蔡○陽返回,並往原停放之座車靠近,陳福祥為免事跡過早敗露,於蔡○陽開啟車門時,另基於殺人犯意,先將蔡○陽打倒在地,再持槍射擊3槍,其中2槍擊中蔡○陽頭部及左頸肩處,造成蔡○陽背部皮下及頭部顱骨貫穿傷,終因神經性休克死亡。

肆、本院判決理由要旨

一、撤銷改判(殺害蔡○陽之罪刑)部分

(一)原(第二審)判決此部分採證、認事及論罪法條,除下述量刑撤銷部分外,經核並無違誤。陳福祥上訴爭辯主觀上誤認蔡○陽藏槍在車,原判決未詳查說明此部分殺人之犯罪動機等旨,並無理由。

(二)本院進行言詞辯論,綜合全部卷證資料,認原判決有下列違誤:

  1.原判決依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下稱公約)規定及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第6號一般性意見解釋,認殺害蔡○陽部分犯行,該當公約所指「情節最重大之罪(或譯為最嚴重之罪行)」,疏未注意所適用之第6號一般性意見已為同委員會在西元2018年做出第36號一般意見所取代,明揭所謂「情節最重大之罪」必須作嚴格解釋,此部分論斷說明,已難謂適法。

  2.原判決依調查所得,已明白認定陳福祥殺害蔡○陽動機係因「欲離開現場,朝停車場電梯口處走去,蔡○陽恰返回停車場,發現蔡○育屍體,未免事跡過早敗露,始另萌槍殺蔡○陽之犯意」,就檢察官改指陳福祥係為取財而預謀殺害蔡○陽一節,更為原判決所不採,並說明陳福祥「非刻意等待蔡○陽,蔡○陽尚未回到停車場前,其正要離開現場」、「勘驗監視器畫面可見陳福祥殺害蔡○育後,原有離去之意,尚難認陳福祥原即決意將被害人2人均殺害謀取財物,公訴論告意旨所指陳福祥事前即計畫好槍殺被害人2人以取財,無從採認」等情甚詳,則所採「陳福祥僅因意在取得新臺幣(下同)440萬元現金,不顧其行為已造成1人死亡之情況下,竟全無任何罪惡感,再對蔡○陽開3槍,殺人後仍可從容取款」,據為「情節最重大之罪」審酌之科刑事由,即明顯違誤;再依原判決確認之事實,陳福祥係為阻止殺害蔡○育之事跡敗露,始起意槍殺蔡○陽,所犯殺人2罪,係分別起意,非想像競合犯等一罪關係,暨其事後另佯裝完成毒品交易而取財,所犯詐欺取財罪部分,早經第一審判處罪刑確定,於此情形,依重複評價禁止原則,上開犯情事由,自無再執為本部分犯行量刑審酌之事由,原判決仍併執為刑法第57條量刑審酌之事項,並對陳福祥之罪責予以負面評價,認此部分所犯屬公約「情節最重大之罪」,即有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

  3.依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做出第36號一般意見的拘束力解釋,法院裁量是否判處死刑,必須考慮被告之個人情狀和犯罪之具體情狀,不能僅憑犯行之情節嚴重程度高,即得不考慮個人情狀事由,直接判處死刑,而生刑罰裁量恣意性之決斷。原判決僅擇陳福祥之犯罪具體情節已達「最嚴重的罪行」,即認可排除考量矯正可能性可供為量刑審酌之因子,逕予選擇科處死刑,所為死刑裁量之說明,與上開公約規定及人權事務委員會之解釋意旨不符,同有違失。

  4.原判決此部分的量刑,並非合法。陳福祥上訴指摘及此,為有理由。原判決雖有上述違誤,不影響事實的確定,應由本院將原判決及第一審判決關於殺害蔡○陽罪刑部分撤銷,自為判決。

(三)本院就陳福祥此部分犯罪具體情節及個人屬性事項再重為檢視、審酌,綜合判斷,認尚無處以死刑之理由:

  1.陳福祥於居間斡旋毒品交易與蔡○陽認識,得知曾與臺中地區販毒集團成員共同花費其遭侵吞之購毒款項,心生疑慮,僅因殺害蔡○育後,適蔡○陽返回現場,發現蔡○育屍體,為免事跡敗露,即持槍對蔡○陽射擊3槍,其中2槍擊中,終至死亡,陳福祥輕視他人生命法益之動機惡劣,手段冷血、殘酷,並造成永遠無法回復之損害,被害人家屬亦因而家庭破碎,天人永隔,身心承受巨大之苦痛,復於白晝鬧區之停車場行兇,對社會治安危害重大,其犯罪情節極為嚴重,可責性甚高。

  2.又斟酌陳福祥此部分犯行,係為阻止殺人犯行曝光之動機,且於停車場內,係先支開蔡○陽,於槍殺蔡○育,正要離去時,適遇蔡○陽返回,其尚對蔡○陽有揮手示意離開之動作,並將蔡○陽帶往小客車停放地點的反方向走,惟蔡○陽突然轉身往小客車走去,發現蔡○育屍體,始另行起意犯案,原無蓄意殺害蔡○陽之意,屬臨時起意之偶發性犯行,並非具計畫性預謀犯罪,惡性及應受非難程度與檢察官改稱謀劃害命取財容屬有間。復參諸法務部法醫研究所鑑定結果,載敘蔡○陽死亡原因為生前遭受遠距離2次槍擊傷,雖手段殘忍,仍與近距離行刑式槍殺或手段具有殘虐性、折磨歷程之殺人態樣有別,再就蔡○陽係為毒品交易與陳福祥見面認識、陳福祥殺害人數為1人、犯罪所生之危險及損害等事由,暨情節最重大之罪必須嚴格限制其適用且採狹義解釋等旨之相關解釋意旨予以綜合觀察考量,尚難認此部分犯行已該當公約「情節最重大之罪」。

  3.再考量陳福祥之生活狀況、品行、智識程度及偵審中坦承犯行,向被害人家屬表示歉意,賠償家屬20萬元,未取得寬宥等犯罪後態度等個人事由,並無減輕量刑之因素,另酌以精神鑑定報告所載更生改善可能性及檢察官代為陳述蔡○陽之母就量刑之意見等各情,兼為充分評價陳福祥罪責,及考量刑罰感應力、降低社會風險與多元刑罰目的,陳福祥此部分罪行在公約的拘束下,不能科處死刑,其罪責最重上限是無期徒刑,依法至少執行逾25年,且有悔改實據,始得假釋出獄,否則仍須繼續監禁。本院認為對於陳福祥量處無期徒刑,使其在監獄中長期隔離並施以矯正,與罪責相當且不違比例原則。

二、駁回(殺害蔡○育)部分

(一)原判決就如何認定陳福祥有殺害蔡○育之犯行,已綜合卷內全部證據資料,於理由內詳述剖明認定犯罪事實所憑證據及其認定之理由,對於陳福祥於第一審所稱因蔡○育有作勢攻擊動作,不得已才槍殺蔡○育之辯詞並非可採,亦依調查所得證據指駁甚詳,並說明陳福祥係因懷疑蔡○育藏槍在身另有所圖,並見蔡○育手摸腰際,方持槍射殺蔡○育,無公訴意旨改指為取財而預謀殺人之理由,核其論斷說明俱與證據法則無違,亦無調查未盡、理由欠備之違法。

(二)原判決於量刑時已詳加說明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礙,審酌陳福祥此部分殺人犯行情節重大,所生損害至鉅且無可彌補,兼衡因對本次交易起疑,復見蔡○育舉動異常,恐生命受威脅而起意殺人之犯罪動機,生活狀況、智識程度、品行及犯罪後態度等一切情狀,認所犯殺人罪尚無處以極刑之必要,而維持第一審量處無期徒刑,並褫奪公權終身。經核已兼顧相關有利與不利之科刑資料,其認事用法,俱無違誤,量刑亦稱妥適。陳福祥上訴意旨猶執未全盤考量其犯罪動機,量刑不當,並非可採,應予駁回。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段景榕

                                                                       法 官 沈揚仁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宋松璟

                                                                       法 官 汪梅芬

  • 發布日期:112-05-02
  • 更新日期:112-05-02
  • 發布單位:最高法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