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最高法院

:::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1715號請求國家賠償事件新聞稿(112-民03)

字型大小:
最高法院新外牆

一、案情摘要

上訴人(第一審原告)臺塑汽車貨運股份有限公司(臺塑貨運公司)主張,被上訴人(第一審被告)桃園市政府交通局(桃園市交通局)未事先公告或在適當地點設置禁制標誌,即於民國106年10月14日將在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53號前(系爭路段)已設置多年的含架設標牌之門型桁架限高標誌(系爭限高標誌),降至4公尺,致伊之受僱人莊O泰於同月16日上午6時40分許,駕駛伊所有營業貨櫃曳引車聯結營業半拖車(系爭車輛)載運貨櫃行經該處時,撞擊系爭限高標誌,而受有損失。依國家賠償法第3條第1項規定,桃園市交通局應賠償伊新臺幣324萬8307元本息之損失。

二、第二審判決情形

第二審判決駁回臺塑貨運公司之請求,主要理由認為:
桃園市交通局因為防止車輛撞擊機捷A8站站體,而將舊有4.2公尺限高標誌拆除,更換為系爭限高標誌,是符合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設置規則),及交通技術標準規範公路類公路工程部交通工程規範(交通工程規範)的規定。且禁制標誌之設置,是一般行政處分,當主管機關設置完成時,就發生效力,用路人有遵守義務。
系爭車輛於抵達系爭路段前方交岔路口時,就可看見系爭限高標誌而繞道或迴車。但莊O泰仍駕駛整體高度近4.3公尺之系爭車輛行經該處,因此,系爭事故是因駕駛人未遵限高規定造成,而不是系爭限高標誌的設置,或管理欠缺原因造成。

三、本院判決主文

原判決廢棄,發回臺灣高等法院。

四、本院判決主要理由

(一)本院法律上見解:

1.國家賠償法第3條規定之國家賠償責任,為危險責任,公共設施如不具備通常安全性,國家機關即不得主張因不可抗力、第三人介入,或被害人之行為為損害發生之共同原因,而要求免責:
國家賠償法第3條第1項規定立法例,採國家自己責任制,性質上屬危險責任,有社會保險效果,在現今風險社會中,可以彌補過失責任填補功能之不足。而保障人民安全係國家存在的意義及目的,因該風險造成人民自由權利等損害時,風險責任當優先分配予國家。是以國家機關應否依本條項負國家賠償責任,在於公共設施有無設置或管理欠缺之不法結果發生,不以設置或管理者主觀上有故意或過失為必要。其主張因不可抗力或第三人行為之介入而免除責任,仍以該公共設施具備通常所應有之安全性為前提。至於被害人之行為倘為損害發生之共同原因者,基於公平與損害分配原則,賠償義務機關得主張過失相抵以減輕或免除賠償金額,但不影響國家賠償責任之成立。

2.交通標誌設置或管理如欠缺妥適性,主管機關應負國家賠償責任,不得以其設置或管理具備合法性,而主張免責:
交通標誌標線號誌之設置目的,係公權力之行政措施,雖不屬保護規範性質,未賦予人民有請求主管機關劃設交通標誌之公法上權利。惟其設置或管理仍應遵守相關法規之形式要求,並須具實質妥適性。如主管機關於設置或管理欠缺妥適性,致人民受有損害,即應負國家賠償責任,不得以其設置或管理具備合法性,而主張免責。
又,禁制性交通標誌標線號誌之設置,係針對行經具體特定路段(可得特定)之用路人使用道路時所為之規制,該設置之性質,為行政程序法第92條第2項前段之一般處分。參諸同法第100條第1項規定,主管機關就禁制標誌之設置,應依適當方法通知或使經該路段之用路人知悉可明。另交通工程規範第C3.5條第2項規定,「標誌設置地點及位置應能提供用路人適當判讀距離及足夠反應時間,且避免其環境條件影響識讀效果」;第11項規定,「禁制標誌除依『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規定外,其設置應使駕駛人能有足夠應變時間為原則,必要時得以其他標誌標線預告」。衡其規定之性質,為行政規則,對於主管機關有拘束力。是以,主管機關設置交通標誌時,自受此等規範之拘束。

3.普通民事法院審理國家賠償事件,對交通標誌設置是否具備合法性與妥適性,均得介入審查:
普通民事法院審理國家賠償事件,為判斷原告之請求有無理由,對損害賠償請求權之先決問題,即該公共設施設置或管理是否符合相關法規程序及實體之規定,暨其是否具備實質之妥適性,均得介入審查,僅因基於審判權劃分,對於不法或欠缺妥適性之行政處分無權予以撤銷,而屬行政法院權限範圍。至於主管機關設置交通標誌時,對於上述交通工程規範中所包含之不確定法律概念如「適當」判讀距離、「足夠」反應時間、使駕駛人能有「足夠」應變時間、「必要時」得以其他標誌標線預告等之適用,是否有「判斷逾越」、「判斷濫用」或「判斷怠惰」等「判斷瑕疵」等事項,因涉及國家機關對公共設施之設置及管理是否有欠缺,應否負國家賠償責任之判斷,普通民事法院,則有予以審查權限與必要。

(二)本院廢棄原判決之理由:
1.桃園市交通局106年10月14日將系爭路段上限高標誌拆舊換新,新設限高為4公尺。然道路交通狀況瞬息萬變,車輛高速行駛中,駕駛者須要注意各種路況,桃園市交通局當日之調降高度,只在限高標牌標示限高4公尺文字,未設置任何前述使駕駛人能有應變時間之預告措施。則一般駕駛人駛入該路段,能否於前方相當距離看見該限高文字,而得以判斷變更後之限高高度,及時採取適當之應變措施,並非無疑。第二審就系爭限高標誌設置之行政處分,並未審酌該限高標誌設置之行政處分,是否為通知或使經該路段之用路人知悉之適當方法?逕以禁制標誌之設置行為屬公告措施,用路人有遵守義務,無從以桃園市交通局未事先公告或通知,而指摘該設置或管理有欠缺,尚嫌疏略。

2.第二審雖認為莊O泰駕駛系爭車輛抵達系爭路段前之文化一路與復興二路口,可看見系爭限高標誌。但原有限高標誌已架設多年,為兩造所不爭執。臺塑貨運公司主張系爭路段為其所有車輛往林口交流道必經道路,自限高標誌設置以來,從未發生撞擊限高標誌之事故等情。倘若屬實,似見其所屬系爭車輛長期可無礙行經系爭路段;桃園市交通局不爭執系爭事故發生前,並未於系爭限高標誌前方設置其他警告、提醒高度之標示,亦未事先公告系爭限高標誌高度調降之事實。衡之一般社會經驗,經常行駛某路段之駕駛人,易對設置於該路段之交通標誌標線號誌產生既定認知,慣常為駕駛行為。而桃園市交通局於同日拆舊換新,將禁制標誌之限高調降為4公尺,同步調降架設之門型桁架高度,無任何預告措施,或於該路段前方設置醒目之警告或指示性質告示牌,則:
(1)得否期待駕駛莊O泰因能於路段前方看見該禁制標誌,即得以判斷系爭限高標誌較過往行之有年之高度已被調降,而採取適當之反應措施?
(2)系爭限高標誌之設置,是否符合前述交通工程規範第C3.5條第2項所定已能提供用路人適當判讀距離及足夠反應時間?
(3)有無依同條第11項所定以其他標誌標線預告之必要?
(4)該設置是否具備通常應有安全狀態而欠缺妥適性?
以上均非無再研求餘地。第二審以莊O泰應可看見系爭限高標誌已調降而仍違規通行,駁回臺塑貨運公司本件損害賠償之請求,自有可議。

五、本件上訴人臺塑貨運公司委請劉建宏教授擔任專家鑑定人,就本院徵詢法律爭議(詳如附件一)提供法律專業意見(詳如附件二),並共同參與法律審言詞辯論程序。

                                                                                                最高法院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官 魏大喨 
                                                                                                                         法官 李寶堂
                                                                                                                         法官 林玉珮
                                                                                                                          法官 胡宏文
                                                                                                                          法官 高榮宏 

 

 

 

 

 

 

檔案下載

  • 附件一:111台上1175法律問題pdf
  • 附件二:111台上1715鑑定意見書pdf
  • 發布日期:112-05-23
  • 更新日期:112-05-23
  • 發布單位:最高法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