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最高法院

:::

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438號請求損害賠償事件新聞稿(112-民07)

字型大小:
大法庭照片

一、案情摘要:

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下稱投保中心)主張:對造上訴人徐○澧、陳○棟及被上訴人朱○雄、林○忠、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理○公司,合稱徐○澧等5人)於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欣○公司)民國91年財務報告(含合併報表)、92年半年度財務報告、92年財務報告(含合併報表)、93年半年度財務報告(合稱系爭財報)公告時之責任期間分別擔任欣○公司董事或監察人,因故意或過失導致系爭財報虛偽不實,違反95年1月11日修正前(下稱修正前)證券交易法(下稱證交法)第20條規定,構成共同侵權行為,應各依其責任期間,與欣○公司及該公司董事長盧○存及職員等5人(下稱盧○存等5人)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證交法第20條第3項類推適用同法第32條及95年1月11日新增訂(下稱修正後)證交法第20條之1,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2項、第185條、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規定擇一求為命:⒈朱○雄、林○忠、理○公司各於545萬8045元本息範圍,與欣○公司、盧○存、李○琳、張○品妍連帶給付原審判決附表一授權人。⒉林○忠、理○強公司、徐○澧各於3387萬6436元本息範圍,與欣○公司及盧○存等5人連帶給付附表二授權人。⒊林○忠、理○公司、徐○澧各於833萬5898元本息範圍,與欣○公司及盧○存等5人連帶給付附表三授權人。⒋林○忠、徐○澧、陳○棟各於1億1878萬4422元本息範圍,與欣○公司、盧○存、孟○斌、李○琳、曾○翰連帶給付如附表四授權人,且均由投保中心受領之判決。

二、第二審(臺灣高等法院109年度金上字第13號)判決主要理由:

系爭財報嚴重失真,足以影響投資人之判斷,徐○澧等5人於系爭財報各責任期間擔任欣○公司董監事,過失違反修正前證交法第20條第2項規定,與欣○公司及故意使系爭財報不實之盧○存等5人均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構成民法第184條第2項之侵權行為,而為共同侵權行為人。系爭投資人(共計2385人)因不實財報而購買及持有欣○公司股票,並與所受損害有交易及損害因果關係。審酌徐○澧等5人之行為特性等,酌定其等於責任期間就系爭財報應負擔責任比例,並各與欣○公司及盧○存等5人於該責任比例範圍內負連帶責任。另以系爭投資人證明損害額顯有重大困難,審酌欣○公司股票下跌肇因系爭財報內容不實,無其他市場或國內外政經情勢、金融局勢等非關系爭財報不實因素,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就足以證明損害額之各種具體客觀情事,諸如不實財報訊息被揭露後股價變動情形等一切情狀,酌定系爭授權人所受損害金額,並扣除投保中心與安○事務所5人、張○維5人成立訴訟外和解所分配之金額,再乘以徐○澧等5人就各責任區間之責任比例,將第一審所為投保中心前開部分敗訴之判決一部予以廢棄,改判命徐○澧等5人各於附表一至四「朱○雄」(即附表一計145萬5479元)、「林○忠」(即附表一至四合計1634萬1584元)、「理○公司」(即附表一至三合計1589萬126元)、「徐○澧」(即附表二至四合計1073萬3117元)、「陳○棟」(即附表四計158萬3792元)欄所示金額本息,與欣○公司及盧○存等5人(附表一將孟○斌、曾○翰,附表四將張○妍除外)連帶給付;並維持第一審所為投保中心其餘部分敗訴之判決,駁回其第二審上訴。(投保中心對徐○澧等5人向本院提起一部上訴,徐○澧、陳○棟向本院提起全部上訴)

三、本院判決主文:

上訴人之上訴均駁回。

四、本院維持原判決駁回上訴之理由:

甲、駁回徐○澧、陳○棟上訴部分:

(一)修正前證交法第20條規範之責任主體,應類推適用同法第32條規定,包括發行人之負責人:

1.修正前證交法第20條及第32條規定,均係為保護投資人之權益,避免發生證券詐欺之行為,使投資人判斷風險之能力不受干擾,而就資訊公開義務之違反所設之規定,屬於民法第184條第2項所定保護他人之法律。於證交法第20條之1增訂前,有價證券之發行人如有財報不實情事,就修正前證交法第20條第3項規定之責任主體,非不得類推適用上開第32條規定,認責任主體包括發行人之負責人,並將公司法第8條所稱當然負責人之董事(參與編製財務報告)及職務負責人之監察人(負責查核財務報告)均涵攝在列,以維護證券市場之交易秩序及保障投資人之權益。又民事上之共同侵權行為人間不以有意思聯絡為必要,且與刑事罰不同,不以故意為必要。倘若欠缺注意而過失為不實財報編製或查核,違反前開保護他人之法律,如與曾故意在不實財報上簽名或蓋章者之行為相結合而發生損害之結果,自應負共同侵權行為責任。如欲免責,即應就已盡相當之注意,並有正當理由確信其主要內容無虛偽、隱匿情事,負舉證責任。
2.經核徐○澧與其配偶有無買賣欣○公司股票、持股多寡或同受損失,與其是否善盡董事之審查義務,係屬二事,亦與其經刑事判決無罪無涉;陳○棟縱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席董事會或審計委員會,亦應於會前或會後詳細閱讀財務報告,並對異常之處提出異議,始可謂善盡注意義務。原審以徐○澧、陳○棟未舉證證明已善盡審查義務,所為不利其等之認定,自無違法可言。

(二)法院得視各案例事實對舉證人一方舉證是否困難,依民事訴訟法第277條但書規定減輕投資人交易因果關係之舉證責任,亦非不得依表見證明方式,藉由客觀上不實財報提出與股票價格變化間之關係,推定係因受不實財報公告之影響而決定投資:

1.投資人依侵權行為法律關係請求參與不實財報編製及查核之董監事賠償損害時,除應舉證財報不實及董監事之故意過失外,原則上仍應就投資人即善意取得人或出賣人因信賴不實財報而陷於錯誤,致為投資決定(買進、賣出或繼續持有),並因該投資決定而受有損害之事實負舉證責任。惟證券市場,乃企業與社會大眾資金流通及資本形成之主要平台,公司資訊為投資人所重視,係影響股價之重要因素,企業經營管理者如利用其資訊上之優勢,製作虛偽不實財報之申報或公告,足使投資人誤信該企業之業績將有成長或有所轉機,而做出買賣股票之決定,不僅是對個別投資人之欺騙,且係對整體證券市場之欺騙。投資人如因信賴市場,依市價買賣,應推定其買賣與不實資訊之間,存有交易因果關係,是修正前證交法第20條第3項之損害賠償責任,就投資人交易因果關係之舉證責任,如善意投資人已舉證不實財報已公開且具有重大性(對股價產生衝擊),並在股票價格受影響期間內有交易行為,法院於具體案例,倘認責由投資人須個別舉證因閱讀該不實財報後始為投資,顯失公平,依民事訴訟法第277條但書規定減輕投資人交易因果關係之舉證責任,非不得依表見證明方式(即法院基於由一般生活經驗而推得之典型事象經過,由某一客觀存在事實而推斷另一待證事實之證據提出過程),藉由客觀上不實財報提出與股票價格變化間之關係(對股價之影響),提出市場信賴關係之證明,進而推定投資人係因受不實財報公告之影響而決定投資之交易因果關係存在,自與民事訴訟法第277條舉證責任分配法則無違。
2.本件原審合法認定系爭財報之虛偽內容足以影響欣○公司股價,系爭授權人於各該財報公告後,信賴該發布之資訊自公開市場買進欣○公司股票,股價開始上漲,嗣因受到市場傳聞欣○公司作假帳開始下跌,及系爭財報不實之資訊被揭露後,股價即崩盤下跌而受有損害,已詳為說明系爭財報提出與欣○公司股價變化間之關係,而為不利徐○澧、陳○棟之論斷,經核於法並無違背。

(三)法院得因投資人證明其損害額顯有重大困難,適用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以職權酌定損害額:

侵權行為規範本旨在行為人為自己不法行為負責,則不可歸責於行為人之損害風險,原則上不應歸由行為人來承擔,且損害賠償之目的在填補所生之損害,其應回復者,並非原來狀態,而係應有狀態之損害,自應將非可歸責於不實財報行為人之變動因素(市場因素)予以排除。又修正前證交法第20條存在之目的,在強化公開原則之落實,透過民事賠償責任嚇阻市場參與者散布不實資訊,使投資人判斷風險之能力不受干擾,避免因不實資訊而無法事先評估損失發生之機會,與證交法第157條之1第3項規定內線交易損害賠償責任,兩者性質不同,自難以該條規定類推適用於財報不實之損害賠償。且投資人因證券詐欺所受之「損害」,為交易時虛偽股價與該股票如無詐欺行為時真實價值間之差額。惟審酌不實財報公告與不實內容遭揭露通常已有相當時間,股票市場交易價格對特定資訊反應亦非涇渭分明,常見各個因素共同作用對市場價格產生影響,投資人就交易時如無詐欺行為之真實股價難以舉證,且不實內容遭揭露後之股價反應,除股價回復為真實財務狀況外,尚包含對公司經營階層誠信加以質疑之附隨反應,難以計算真正因虛偽不實財報本身所致之股價下跌程度。原審認定系爭財報不實與系爭授權人所受損害間有因果關係,並說明系爭授權人自購買欣○公司股票後,迄系爭財報內容為不實之消息被揭露時,無其他非因不實財報所致之變動因素(市場因素);另以系爭授權人證明其損害額顯有重大困難,而適用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以職權酌定損害額,就足以證明損害數額之各種具體客觀情事,諸如不實財報訊息被揭露後股價之變動情形等一切情狀,詳予調查審酌,妥適裁量,並說明其心證之理由,即難任意指為違法。

乙、駁回投保中心上訴部分:

因過失違反修正前證交法第20條規定之董監事,如於具體個案,認行為人須對全部損害負連帶責任,顯屬過苛,與行為人僅就自己行為負損害賠償之事務本質及公平正義原則牴觸者,法院基於責任衡平考量,自得定其比例責任;至於應負之比例原屬事實審法院職權行使,非有正當具體理由,不得任意指摘: 

1.按侵權行為損害的發生,如符合共同侵權行為或共同危險行為之要件,基於保護被害人之目的,各行為人除應就自己行為部分外,尚應就他人行為之結果,負其責任(民法第185條第1項規定參照)。惟考慮各行為人對損害發生之相對責任程度,如於具體個案,認行為人仍須對全部損害負連帶賠償責任,顯屬過苛,要與行為人僅就自己行為負損害賠償責任之事務本質,及公平正義原則,不無牴觸。又因欠缺注意而過失為不實財報編製查核之董監事,與發行人之責任有別,法院在決定因過失違反修正前證交法第20條規定之董監事所應負責任時,為避免過苛之賠償責任降低優秀人才出任之意願,而有礙企業之用才、公司治理及國家經濟發展,非不得基於責任衡平考量,斟酌各賠償義務人之行為特性、其違法行為與損害之關連程度等情狀,進而依其責任比例,定各自賠償責任。
2.經核原審審酌徐○澧等5人行為之特性、依其等涉入公司營運深淺之不同,並就徐○澧等5人及原審被上訴人柯○恩、李○修、張○民等董監事就各該不實財報對系爭授權人損害之影響力、可歸責之過失程度,加以衡量比較,酌定徐○澧等5人就各財報應負責任比例,應屬事實認定之職權行使,且未顯然背於公平正義原則,尚無違背法令之問題。

                                                                                                                最高法院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官    魏大喨

                                                                                                                                        法官    林麗玲

                                                                                                                                        法官    林玉珮

                                                                                                                                        法官    高榮宏

                                                                                                                                        法官    胡宏文

 

 

                          

 

  • 發布日期:112-08-29
  • 更新日期:112-08-31
  • 發布單位:最高法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