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最高法院

:::

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2031號請求確認所有權存在等事件新聞稿(112-民10)

字型大小:
公平正義陶瓷壁板畫

一、 案情摘要:
日據時期臺北州新莊郡鷺洲庄三重埔字後埔000番土地(下稱系爭番地),原為被上訴人之被繼承人陳0塂所有,因坍沒成為河川,嗣浮覆後與其他土地經地政機關合併編列地號並登記為中華民國所有,再分割並經重測、重編為新北市三重區中興段000等地號土地(下合稱000等土地),其中系爭番地位置、面積經地政機關勘測後如原判決附圖一、二所示(下合稱系爭土地)。系爭土地浮覆後,該土地所有權當然回復,上訴人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將系爭土地登記為國有,妨害被上訴人之權利,求為確認系爭土地為被上訴人公同共有,並命上訴人塗銷系爭土地所有權登記之判決。上訴人則抗辯系爭土地浮覆後,原所有人之所有權非當然回復,並為時效抗辯,且行使該抗辯無違反誠信原則。

二、 第二審(臺灣高等法院111年度重上更一字第58號)判決主要理由:
系爭番地原為被上訴人之被繼承人陳0塂所有,於日據時期坍沒成為河川,於民國23年7月6日因河川敷地辦理抹消(塗銷)登記。嗣浮覆後,與其他土地合併於76年4月28日辦理第一次所有權登記為公有,依土地法第12條第2項規定,原所有人陳0塂之所有權於該土地浮覆後,無待申請地政機關核准,當然回復原狀,系爭番地未曾依我國法令登記為陳0塂所有,系爭土地登記為公有,妨害被上訴人之所有權,被上訴人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中段規定請求除去妨害,固有民法第125條消滅時效規定之適用。惟日據時期原屬私有土地,因天然變遷成為湖澤或可通運之水道,臺灣光復後,未經依法辦竣總登記,於浮覆時,應由原土地所有人或繼承人聲請補辦總登記。倘逾登記期限無人登記者,該土地視為無主土地,地政機關應先踐行公告程序,以確保原所有權人或其繼承人知悉土地浮覆等相關資訊,俾適時行使其權利,公告期滿無人提出異議,始得為國有(或其他公有)土地之登記。登記機關辦理系爭土地所有權第一次登記為臺灣省有(原判決誤載為國有)前所公告者,為系爭番地浮覆後與其他土地合併編列之地號,被上訴人無從依該公告內容知悉系爭番地已浮覆並將登記為省有,而無法適時行使其權利,上訴人為時效抗辯,難謂合於誠信。從而,被上訴人訴請確認系爭土地為其等公同共有,並請求上訴人塗銷系爭土地於76年4月28日以第一次登記為原因之所有權登記,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三、本院判決主文:
       原判決關於命上訴人塗銷土地所有權登記,及該訴訟費用部分廢棄,發回臺灣高等法院。
       其他上訴駁回。
       第三審訴訟費用,關於駁回其他上訴部分,由上訴人負擔;參加訴訟費用,由參加人負擔。
四、 本院一部廢棄、一部維持原判決之理由:

甲、關於廢棄發回部分:
土地浮覆回復原狀時,倘其復權範圍僅為已登記公有土地之部分者,應先申請土地複丈,繼而辦理分割及標示變更登記,再為塗銷登記(權利回復登記),其中辦理分割應會同公有土地之管理機關申請,復權請求權人不得單獨為之:
1. 按判決主文之記載應適法、明確、且適於執行。又因土地浮覆回復原狀時,倘其復權範圍僅為已登記公有土地之部分者,應先申請土地複丈,繼而辦理分割及標示變更登記,再為塗銷登記(權利回復登記),其中辦理分割應會同公有土地之管理機關申請,復權請求權人不得單獨為之,此觀土地法第12條第2項;地籍測量實施規則第204條第1項第1款、第205條第1項第8款;土地登記規則第27條第5款、第8款、第85條規定自明。
2. 查系爭番地為陳0塂所有,因河川敷地,於23年間抹消登記,嗣經浮覆,與其他土地合併而於76年4月28日辦理第一次登記為臺灣省所有,嗣於88年8月5日因分割登記為國有,為原審確定之事實。而系爭番地之浮覆土地範圍,業經三重地政所測量如系爭土地,則被上訴人之權利回復登記,除先申請系爭土地之複丈外,應會同上訴人申請將系爭土地自1789等土地辦理分割後,方得塗銷所分割出系爭土地之第一次登記。兩造就系爭土地所有權之回復,既生私權事項之爭執,倘上訴人不同意會同辦理分割登記,被上訴人自應先請求上訴人為分割登記之必要。被上訴人逕請求上訴人塗銷系爭土地於76年4月28日以第一次登記為原因之所有權登記,於不動產登記實務是否可行?是項聲明是否適於執行?即非無研求餘地。原審未遑詳予闡明細究,遽以被上訴人為系爭番地原所有人陳0塂之繼承人,於土地浮覆後,原土地所有權當然回復,即可請求上訴人塗銷系爭土地所有權第一次登記,自有可議。

乙、關於駁回上訴部分:
(一)正當法律程序保障人民有合理、公平參與法律程序的權利,使權  利主體有知悉參與權利存在的可能性,即所謂程序資訊取得權。至於如何保障程序資訊取得權,一般而言,不外乎確保取得權利資訊的途徑及賦予取得權利資訊的法定期間:
1. 正當法律程序是自由人爭取人權的武器,該原則的前提是人是自由的,人是能自主的,所以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在於實踐自主原則。正當法律程序保障人民有合理、公平參與法律程序的權利,包括客觀參與可能的保障,以及主觀參與可能的保障。所謂主觀參與可能的保障,就是使權利主體有知悉參與權利存在的可能性。因為知道權利存在,是行使權利的先決條件,此種對參與權利資訊的知悉可能性,也就是權利主體取得權利資訊的機會,即所謂程序資訊取得權。至於如何保障程序資訊取得權,一般而言,不外乎確保取得權利資訊的途徑及賦予取得權利資訊的法定期間(司法院釋字第610號解釋大法官許玉秀、林子儀、許宗力部分協同意見書參酌)。
2. 依行政院於60年6月29日訂定發布之「關於水道河川浮覆地及道路溝渠廢置地所有權歸屬一案處理原則」第1點規定:「土地補辦登記程序:未登記之水道河川地浮覆後及未登記之道路溝渠地於廢置後,當地地政機關應即依土地法規定程序,補辦土地總登記。」,嗣內政部65年8月5日台內地字第692297號函略以:臺灣光復後,未經依法辦竣總登記之河川地,於浮覆時,有關公告方式、期限及逾越總登記期限如何處理等,自應依照土地法第二編第三章各有關規定辦理。準此,是類土地於浮覆後,應由原土地所有權人為補辦土地總登記之申請,並適用土地法關於土地總登記之規定辦理,倘逾登記期限無人登記者,依修正前土地法第57條規定,該土地視為無主土地,地政機關應先踐行公告程序,以確保原所有權人或其繼承人知悉土地浮覆等相關資訊,俾適時行使其權利,公告期滿無人提出異議,始得登記為國有或其他公有。系爭番地原為陳0塂所有,於日據時期坍沒成為河川,並辦理抹消(塗銷)登記,嗣浮覆後,於76年4月28日辦理第一次所有權登記,登記權利人為臺灣省,並於88年8月5日因分割登記為中華民國所有,為原審合法認定之事實。三重地政所辦理系爭土地所有權第一次登記前,係依修正前土地法第55條、第58條規定辦理公告,並未踐行修正前土地法第57條規定無主土地之公告程序。則原審認定三重地政所辦理系爭土地所有權第一次登記權利人為臺灣省前所公告者,為系爭番地浮覆後與其他土地合併編列之地號,被上訴人無從依該公告內容知悉系爭番地已浮覆並將登記為省有,而適時行使其權利,系爭土地第一次登記為臺灣省有,違反正當法律程序,經核於法洵無違誤。
(二)民法第128條規定:「消滅時效,自請求權可行使時起算」,原則上必須是權利已經發生,且權利人得行使權利的狀態。惟個案中法院得依誠信原則,為個案正義之衡平,限制義務人於一定期間內以罹於消滅時效作為對抗權利人之抗辯,藉以平衡消滅時效制度之適當性與公益性:
⒈ 請求權消滅時效制度之目的在於督促權利人儘速行使權利,俾使法律狀態早日安定,使權利人所怠於行使之請求權,於一段期間經過後歸於消滅,以免因權利義務長期懸而未決,妨害法律安定,且可避免案件因舉證困難造成困擾。消滅時效既然與怠於權利行使有關,故民法第128條規定:「消滅時效,自請求權可行使時起算」,原則上必須是權利已經發生,且權利人得行使權利的狀態。惟個案中如義務人故意以不正當手段致使權利人不知權利存在之情形;或權利發生之事實偏在義務人之一方,義務人依法令、契約負有告知義務而未告知者;或有其他特別情事,因其權利之行使,將致權益狀態顯然失衡,此時即得依誠信原則,義務人不得於一定期間內以罹於消滅時效作為對抗權利人之抗辯,藉以平衡消滅時效制度之適當性與公益性。至於該一定期間,應由法院就個案具體情形,妥適認定。即應由法院為個案正義之衡平。
⒉ 三重地政所就原已滅失再回復原狀之系爭土地辦理第一次登記時,雖基於地籍管理之便利,不須主動通知回復請求權時效未消滅之原所有權人申請復權登記,但為免損害原所有權人或其繼承人主張回復所有權權益,基於正當法律程序之事物本質,仍應公告該土地流失前、浮覆後新舊地號,及面積、土地清冊與地籍圖,或於登記簿註記該土地浮覆之事實及原所有權人或其繼承人得於時效未消滅前申請回復所有權,以資平衡。系爭土地浮覆前相關地籍資料偏在三重地政所,該所依當時法令又不須主動通知原所有權人或其繼承人,復未踐行正當法律程序,公告或註記上開資訊,保障被上訴人之程序資訊取得權,被上訴人無從依三重地政所當時公告內容知悉系爭番地已浮覆並將登記為省有,而適時行使其權利,於此等情事下,如歸責於被上訴人怠於行使權利,不宜長期保護,而應使其物上請求權罹於消滅時效,豈是事理之平?另一方面,上訴人卻得以消滅時效完成為抗辯,將國家未履行法定義務所生不利益之風險,轉嫁由原土地所有權人負擔,致權義狀態顯然失衡,實有違誠信原則,尚不因系爭土地現供道路使用而有異。復審酌三重地政所於105年11月23日依原審原被上訴人陳0得等人申請發給浮覆複丈成果圖,被上訴人旋於106年10月13日提起本件訴訟,應可認其於相當期間內行使權利。則原審認定上訴人於本件行使時效抗辯有違誠信原則,進而確認系爭土地為被上訴人公同共有,亦無違誤。

五、本件被上訴人委請謝哲勝教授擔任專家鑑定人,就本院徵詢法律爭議(詳如附件1)提供法律專業意見(詳如附件2),並共同參與法律審言詞辯論程序。
                                                         最高法院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官    魏大喨
                                                                                  法官    林麗玲
                                                                                  法官    林玉珮
                                                                                  法官    高榮宏
                                                                                  法官    胡宏文




 

檔案下載

  • 2031號附件1:法律問題pdf
  • 2031號附件2:專家鑑定人謝哲勝教授法律意見書pdf
  • 發布日期:112-12-26
  • 更新日期:112-12-26
  • 發布單位:最高法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