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最高法院

:::

最高法院一○三年度第十七次刑事庭會議決議

字型大小:

會議日期
103/10/21
 
討論事項:
         一○三年刑議字第七號提案
院長提議:
一、法律問題:
         刑法第三百四十九條業於一○三年六月十八日經修正公布,
         並於同年月二十日生效,修正前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一項規定
         :「收受贓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
         罰金。」第二項規定:「搬運、寄藏、故買贓物或為牙保者
         ,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三項規定:「因贓物變得之財物,以贓物論。」修正後
         第一項規定:「收受、搬運、寄藏、故買贓物或媒介者,處
         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第二項規定:「因贓物變得之財物,以贓物論。」
         問題(一):某甲於上開修正條文生效前犯前揭規定之贓物
                                  罪,並於上開修正條文生效後經第二審判決判
                                  處罪刑,某甲得否上訴於第三審法院?
         問題(二):某甲於上開修正條文生效後犯搬運、寄藏、故
                                  買或媒介贓物罪,經第二審判決判處罪刑,某
                                  甲得否上訴於第三審法院?
         問題(三):某甲於上開修正條文生效後犯收受贓物罪,經
                                  第二審判決判處罪刑,某甲得否上訴於第三審
                                  法院?
二、討論意見:
問題(一)
甲說:否定說。
            經比較修正前後刑法第三百四十九條之規定,修正後規定
            已將贓物罪之法定刑度提高,依刑法第二條第一項規定比
            較新舊法結果,應適用舊法規定,而修正前刑法第三百四
            十九條第一項收受贓物罪,及同條第二項搬運、寄藏、故
            買、牙保贓物罪,分別屬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六條第一
            款、第七款所規定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某甲自
            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
乙說:肯定說。
            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雖依刑法第二條第一項規定,適用
            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但得否上訴於第三審法院,則以
            裁判時法律所規定之最重本刑或罪名,定其可否上訴於第
            三審法院。某甲所犯贓物罪案件,經新舊法比較結果,雖
            應適用對其較有利之行為時舊法處斷,然依裁判時之新法
            ,收受贓物罪之最重本刑已提高為有期徒刑五年,搬運、
            寄藏、故買贓物等罪,則已移列至刑法第三百四十九條第
            一項,均已非屬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六條所規定不得上
            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某甲自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
決議:
        採甲說(否定說)

問題(二)
甲說:否定說。
            觀諸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六條列舉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
            院案件之規定,除第一款「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係以法定刑為區辨標準外,其
            餘各款悉以罪名定之,從而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六條第
            七款所稱「刑法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二項之贓物罪」,應係
            指修正前刑法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二項所列舉之搬運、寄藏
            、故買、牙保贓物等罪。故修正後,各該罪雖已移至同條
            第一項,且其中「牙保」一語為使人望文生義,以發揮法
            律規範作用,並另以同義之「媒介」代之,僅條文項次及
            用語之變更,仍屬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六條第七款之罪
            ,而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題旨所示甲觸犯之贓物罪,
            應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
乙說:肯定說。
            依題示意旨,某甲係於刑法第三百四十九條修正生效後,
            犯該條第一項之贓物罪,已與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六條
            第七款所規定「刑法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二項之贓物罪」要
            件不合,且非屬同條其他各款所列不得上訴第三審法院之
            案件,自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
決議:
        採甲說(否定說),文字修正如下:
        刑事訴訟法主要係關於程序性之規範,多屬於技術性之規定
        ,因此其解釋,應當著重於法之目的,故在法律規定不明確
        或有明顯疏漏之情形,有時應超越形式之文義而為目的合理
        性之補充解釋。
        刑法第三百四十九條之修正,係因立法委員提案修正提高其
        罰金刑,並將「牙保」改為「媒介」,於審議時,法務部提
        出書面意見,表示:「本部刑法研究修正小組研議後,認為
        現行條文第一項、第二項之行為態樣,行為人之惡性及不法
        內涵並無不同,基於罪刑相當原則,法定刑不應有所差異,
        建議將第一項、第二項合併,並配合罰金刑之刑罰級距,將
        罰金金額修正為五十萬元」,立法院乃據此而為條文之修正
        。可見修正結果,主要係採納該法主管機關法務部之意見,
        但因純粹從實體法之立場處理,並未顧及與之應互相配合之
        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六條第一款、第七款規定,致此程序
        法漏未一併修正,乃屬明顯而不爭之實情。
        觀諸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六條列舉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
        案件之規定,除第一款「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
        役或專科罰金之罪」(修正前之收受贓物罪屬之),係以法
        定刑作為區辨標準外,其餘各款悉以罪名定之。而修正後刑
        法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二項「因贓物變得之財物,以贓物論」
        ,僅係將原第三項移列。該項規定,係就非贓物之本體,但
        與贓物有密接關係,在社會觀念上視為相同之贓物變得財物
        ,亦以贓物論,以保障被害人之追及或回復請求權,並杜爭
        議而設之補充規定,與罪名無涉。從而同條第七款所稱「刑
        法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二項之贓物罪」,應係指修正前刑法第
        三百四十九條第二項所列舉之搬運、寄藏、故買、牙保贓物
        等罪。故修正後,各該罪雖已移至同條第一項,其中「牙保
        」一語,為使人易於了解,改以同義之現代通用語詞「媒介
        」代之,無非純屬條文項次及用語變更而已,實質上仍係上
        揭第七款所稱之贓物罪,自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題旨所
        示甲觸犯之贓物罪,應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

問題(三)
甲說:肯定說。
            甲於刑法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一項修正後所犯之收受贓物罪
            ,其最重本刑已提高為有期徒刑五年,非屬刑事訴訟法第
            三百七十六條第一款所指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
            且非該條其他款所列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罪名,某甲
            自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
乙說:否定說。
            修正後刑法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一項收受贓物罪與搬運、寄
            藏、故買、媒介贓物等罪法定刑相同,且同屬侵害個人財
            產法益之犯罪,搬運、寄藏、故買、媒介贓物罪之案件,
            依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六條第七款規定,既不得上訴於  
            第三審法院,基於各該贓物罪彼此間衡平之體系性考量,
            應認修正後收受贓物罪仍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題示甲
            之收受贓物行為經第二審判決後,應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
            院。
決議:
        採乙說(否定說),文字修正如下:
        鑑於國家機關權力分立、制衡、分工、合作、互補,以對人
        民負責之憲政原理,立法既有疏漏,司法當須積極任事,尋
        繹出立法者之整體法秩序理念意旨,加以補足。本院七十七
        年十二月二十日第十八次刑事庭會議決議、七十八年台上字
        第一四八八號判例,就擄人勒贖而殺人者,認為不得依中華
        民國七十七年罪犯減刑條例予以減刑;一○三年七月十五日
        第十一次刑事庭會議,就依刑事訴訟法第四百五十五條之十
        第一項但書得上訴第二審之協商判決,作成不得上訴於第三
        審法院之決議,雖然均不利於被告,卻如此才合乎法理,實
        務運作因而圓融無礙,即屬適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八
        條之四規範意旨,亦係本院先有判決,立法嗣後才據以制定
        。
        修正後刑法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一項之收受贓物罪,與搬運、
        寄藏、故買、媒介贓物等罪,法定刑雖然相同,但立法者祇
        從實體法立場著眼,並非有意將之提升,使之較諸傳統上認
        為情節較重之搬運等態樣,於程序法上受到更為寬厚而可以
        上訴至第三審法院之待遇。衡諸修正後之各類型贓物犯罪,
        既同屬侵害個人財產法益之犯罪,而搬運、寄藏、故買、媒
        介之態樣,依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六條第七款規定,皆不
        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則基於各該贓物罪彼此間衡平之體系
        性考量,自不宜拘泥文字表面,而應依其實質意涵,認為修
        正後之收受贓物罪,亦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
        至於或有認為採納本說,恐有剝奪人民上訴權之疑慮乙節,
        因修正前之收受贓物罪,依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六條第一
        款規定,係屬不得上訴於第三審之案件,修正後依本見解,
        同樣不得上訴於第三審,並無改變,既無所謂不利被告之情
        形存在,即不生從「有」變成「沒有」之剝奪上訴權問題;
        且本說因係細心尋覓立法意旨,而作演繹、闡明,自無侵害
        立法權之虞,均併予說明。

 

  • 發布日期:109-12-21
  • 更新日期:109-12-21
  • 發布單位:最高法院資料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