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最高法院

:::

最高法院一○二年度第十四次刑事庭會議決議

字型大小:

會議日期
102/10/01
 
壹、一○二年刑議字第四號提案(第三子題)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九十九年法律座談會刑事類提案第十
四號)
院長提議:
         依照銀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項後段之規定吸收之資金,
         其犯罪所得達新臺幣一億元以上者,加重其刑責,其犯罪所
         得之計算有如下之問題(三):
問題(三):中途加入之共同正犯,其加入前公司所違法吸收之
                          資金應否併入計算其犯罪所得? 
甲說:
         併入說,即採總額說,其犯罪所得應合併計算。按刑法上所
         稱之相續共同正犯(承繼共同正犯),係指後行為者於先行
         為者之行為接續或繼續進行中,以合同之意思,參與分擔實
         行,其對於介入前先行為者之行為,有就既成之條件加以利
         用而繼續共同實行犯罪之意思,仍應負共同正犯之全部責任
         而言。亦即共同正犯對於共同犯意範圍內之行為均應負責,
         而共同犯意不以在實行犯罪行為前成立者為限,若了解最初
         行為者之意思,而於其實行犯罪之中途發生共同犯意而參與
         實行者,亦足成立;故對於發生共同犯意以前,其他共同正
         犯所為之行為,苟有就既成之條件加以利用而繼續共同實行
         犯罪行為之意思,則該行為即在共同意思範圍以內,自應共
         同負責。中途加入之共同正犯其性質屬相續共同正犯,既係
         利用吸金公司之現有規模而加入,其加入時公司先前所吸收
         之資金仍繼續經營銀行相關業務,無從一一分割;亦即公司
         吸收之資金具有持續性及擴張性,共同正犯於加入時對此均
         有所預見,並有利用公司於舊有的基礎上再行擴大吸金之共
         同犯罪意思,所以共同正犯基於責任共同原則,其犯罪所得
         金額應屬相同,不因其加入時間點有異而分開計算。
乙說:
         共同正犯之犯罪所得,其金額應分別計算。
         按其加入時間長短,個別計算:因各別加入時間點不一,即
         可能加入該集團犯罪未達數日或未曾吸收任何一筆資金,就
         得對全部犯罪所得負責,依其吸收資金多寡來衡量,未免輕
         重失衡。
丙說:
         在中途始加入他人犯罪行為之事中共同正犯,原則上固應就
         其參與時點以後之行為及結果負責,但如係在他共同正犯犯
         罪既遂後而行為尚未終了之前加入,且前行為之效果尚在持
         續中,如事中共同正犯利用該尚持續存在之前行為之效果,
         則其對前行為所生之結果亦具因果性,即須負責。故行為人
         加入時,其他共同正犯先前之違法吸金行為雖已完成,但被
         害人僅繳交原約定之部分存款或投資款項,其餘部分係在行
         為人加入後始給付或由行為人收取完畢。則行為人係利用其
         他共同正犯之行為,使非銀行經營收受存款等業務罪之不法
         構成要件完全實現。此時即該當非銀行經營收受存款等業務
         罪構成要件之不法行為,就犯罪所得自應合併計算。
決議:
         採丙說。文字修正如下:
         事中共同正犯,即學說所謂之「相續的共同正犯」或「承繼
的共同正犯」,乃指前行為人已著手於犯罪之實行後,後行為人
中途與前行為人取得意思聯絡而參與實行行為而言。事中共同正
犯是否亦須對於參與前之他共同正犯之行為負擔責任,學理上固
有犯罪共同說(肯定)、行為共同說(否定)之爭議,但共同正
犯之所以適用「一部行為全部責任」,即在於共同正犯間之「相
互利用、補充關係」,若他共同正犯之前行為,對加入之事中共
同正犯於構成要件之實現上,具有重要影響力,即他共同正犯與
事中共同正犯對於前行為與後行為皆存在相互利用、補充關係,
自應對他共同正犯之前行為負責;否則,事中共同正犯對他共同
正犯之前行為,既未參與,亦無形成共同行為之決意,即難謂有
行為共同之存在,自無須對其參與前之犯罪行為負責。準此,行
為人於參與共同非法經營銀行業務前,對先前他共同正犯已實現
構成要件之犯罪行為,因不在其合同意思範圍之內,且此部分之
法益侵害已經結束,其無從再參與該先前之全部或一部犯罪行為
,此部分違法吸金所取得之財物或利益等,既非其犯罪所得,即
不應計入。惟在他共同正犯犯罪既遂後而行為尚未終了之前加入
,且前行為之效果仍在持續中,如事中共同正犯利用該尚持續存
在之前行為之效果,則其對前行為所生之結果亦具因果性,即須
負責。故行為人加入時,其他共同正犯先前之違法吸金行為雖已
完成,但如被害人僅繳交原約定之部分存款或投資款項,其餘部
分係在行為人加入後始給付或由行為人收取完畢。因行為人係利
用其他共同正犯之行為,使非銀行經營收受存款等業務罪之不法
構成要件完全實現,此時即該當非銀行經營收受存款等業務罪構
成要件之不法行為,就犯罪所得自應合併計算。

貳、一○二年刑議字第四號提案(第二子題)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九十九年法律座談會刑事類提案第十
四號)
院長提議:
         依照銀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項後段之規定吸收之資金,
         其犯罪所得達新臺幣一億元以上者,加重其刑責,其犯罪所
         得之計算有如下之問題(二):
問題(二):被害人所投資之本金返還後,是否仍要(應)計入
                          犯罪所得?
甲說:約定返還本金,係由當事人約定,與計算犯罪所得無涉,
             自無庸扣除。
理由:
(一)約定返還本金之部分固係民法上有效約定,若返還投資人
             本金部分應自犯罪所得中扣除,豈非實際上相當無犯罪所
             得!蓋此將形成只要返還本金全部,實際上,不論違反銀
             行法不法吸金的行為時間長短及金額多寡,則犯罪所得即
             愈少,甚至完全無犯罪所得的不合理現象。則銀行法第一
             百二十五條規定必將形同具文,毫無規範可言。故返還本
             金部分,自屬被告因犯罪直接取得之財物,應計入犯罪所
             得。
(二)對投資人不甚公允:投資人並無義務無償將資金貸予被告
             使用,並且無息償還;且耗費司法資源、爭訟時間成本及
             資金無法返還之風險,若認定為「返還本金」或「給付相
             當或高於本金」一部分之行為可自犯罪所得中扣除,對投
             資人不甚公允。
乙說:約定「返還本金」或「給付相當或高於本金」,已返還予
             投資人,故計算被告等犯罪所得時,自亦扣除。
             對被告而言,約定「返還本金」或「給付相當或高於本金
             」,均係違法吸金之手段,但既已返還予投資人,被告實
             已無犯罪所得,即應於計算被告犯罪所得時予以扣除,對
             被告做有利之認定。
決議:採甲說,文字修正如下:
理由:
        銀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項後段規定之立法意旨,既在處
        罰行為人(包括單獨正犯及共同正犯)違法吸金之規模,則
        其所稱「犯罪所得」,在解釋上自應以行為人對外所吸收之
        全部資金、因犯罪取得之報酬及變得之物或財產上之利益為
        其範圍。而違法經營銀行業務所吸收之資金或存款,依法律
        及契約約定均須返還予被害人,甚至尚應支付相當高額之利
        息。若計算犯罪所得時,將已返還被害人之本金予以扣除,
        則其餘額即非原先違法吸金之全部金額,顯然無法反映其違
        法對外吸金之真正規模。況已返還被害人之本金若予扣除,
        而將來應返還被害人之本金則不予扣除,理論上亦有矛盾。
        且若將已返還或將來應返還被害人之本金均予以扣除,有可
        能發生無犯罪所得之情形,自與上揭立法意旨有悖。從而被
        害人所投資之本金,不論事後已返還或將來應返還,既均屬
        行為人違法對外所吸收之資金,於計算犯罪所得時,自應計
        入,而無扣除之餘地。 

 

  • 發布日期:109-12-21
  • 更新日期:109-12-21
  • 發布單位:最高法院資料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