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最高法院

:::

最高法院九十六年度第七次刑事庭會議紀錄

字型大小:

【電腦編號】
0960710
【會議日期】
96/07/10
【會議名稱】
最高法院九十六年度第七次刑事庭會議紀錄
【會議次別】
7
【決議全文】

最高法院九十六年度第七次刑事庭會議紀錄(節本)

九十六年刑議字第四號提案
院長提案:
公司法第九條第一項規定:「公司應收之股款,股東並未實際繳
納,而以申請文件表明收足,或股東雖已繳納而於登記後將股款
發還股東,或任由股東收回者,公司負責人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
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其前段「公司應收之股款,股東並未實際繳納,而以申請文
件表明收足」之罪,是否以經該管公務員完成登記為成立要件?
甲說:公司法第九條第一項前段之罪,以業經該管公務員完成登
            記始成立犯罪。按解釋法律,必須探求立法精神,徵諸本
            條項後段規定:或……而「於登記後」將股款發還股東,
            或任由股東收回者;及同法第三百八十八條所定:「主管
            機關對於公司登記之申請,認為有違反本法或不合法定程
            式者,應令其改正,非俟改正合法後,不予登記。」等相
            關規定,本條項之罪宜就法文之規定作限縮解釋,而認以
            行為人提出申請並經該管公務員核准登記,始成立犯罪。
乙說:公司法第九條第一項前段之罪,其立法目的在防止虛設公
            司及防範經濟犯罪,只要公司應收之股款,股東並未實際
            繳納,而以申請文件表明收足,並向主管機關提出不實之
            申請者,即已成立,不以該管公務員已完成登記為必要。
理由如下:(一)依法條文義,既僅規定「……而以申請
            文件表明收足」,相當於刑法「行使」偽造文書之概念,
            以行為人將不實之申請文件提出於主管機關,就其內容有
            所主張,即為已足,並不以主管機關之承辦公務員已依其
            申請,進而完成登記為必要。(二)公司法第三百八十八
            條所定:「主管機關對於公司登記之申請,認為有違反本
            法或不合法定程式者,應令其改正,非俟改正合法後,不
            予登記。」乃屬申請之程式要件欠缺而責令補正之規定,
            應與判斷同法第九條第一項前段之罪構成要件無涉。(三
            )依本院九十六年六月十二日九十六年度第五次刑事庭會
            議決定,公司之申請登記,主管機關僅須形式審查,倘其
            申請形式上合於規定,即應准予登記。為達防止虛設公司
            及防範經濟犯罪之立法本旨,不宜在法條文義之外,增加
            法文所無之要件,認為尚須以承辦公務員未發覺其申請文
            件之實質內容不實並進而准予登記,始構成公司法第九條
            第一項前段之罪。
            決議:採乙說。

九十六年刑議字第四之一號提案
院長提案:
公司法於民國九十年十一月十二日修正施行後,公司負責人明知
公司應收之股款,股東並未實際繳納,而以申請文件表明收足,
使公務員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
,該當於公司法第九條第一項前段之罪及刑法第二百十四條之罪
,兩罪應如何處斷?
甲說:公司法修正前,本院對於公司之登記採形式審查說之部分
            判決,認刑法第二百十四條之罪,與公司法第九條第一項
            前段之罪有牽連犯之關係。因此於九十五年七月一日刑法
            修正(下稱新法)施行前之行為,應依修正前第五十五條
            牽連犯之規定,從較重之公司法第九條第一項前段處斷;
            新法施行後之行為,則依數罪併罰之規定,分論併罰。
乙說:公司負責人明知公司應收之股款,股東並未實際繳納,而
            以申請文件表明收足,使公務員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
            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所犯公司法第九條第一項
            前段及刑法第二百十四條兩罪,就行為人而言,僅有自然
            行為概念之一行為,且係基於一個意思決定為之,自應評
            價為一個犯罪行為。又刑法第二百十四條之罪係在保護一
            般公共信用,除行為人已為不實之申請外,尚待該管公務
            員將之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始足成立;至於公司
            法第九條第一項前段之罪,係在防止虛設公司及防範經濟
            犯罪,只要行為人提出不實之申請,即足成立,不以該管
            公務員已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為必要。二者之犯罪
            構成要件並不相同,屬一行為觸犯數罪名之想像競合犯,
            應依刑法第五十五條之規定,從較重之公司法第九條第一
            項前段處斷。
丙說:法規競合,係指一行為侵害一法益而符合數法條所定犯罪
            構成要件,觸犯數罪名,因該數罪名所保護者為同一法益
            ,禁止為雙重評價,故僅能適用其中一法條論罪,而排除
            其他法條之適用而言,其本質乃單純一罪,應擇一適用競
            合之法條。公司法第九條第一項前段之罪,依其立法說明
            :係為防止虛設公司及防範經濟犯罪而制定。保護之法益
            為一般公共信用,與刑法第二百十四條之罪所保護之法益
            相同。參諸公司法就各種虛偽登記之情形,僅就第九條第
            一項所列舉之態樣特別規定其刑罰,其餘則均認應依刑法
            相關規定處罰,而刑法第二百十四條之罪之法定本刑為「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公司法第九條第一項
            前段之罪之法定本刑則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
            或併科罰金」,較前者為重,應係以此種行為,其情節較
            重於公司法其他使公務員登載不實之情形,有加重處罰之
            必要,故為特別規定。因之二者屬法規競合之特別法與普
            通法之關係,應僅依特別法即公司法第九條第一項前段論
            以單純一罪,而無適用刑法第二百十四條之餘地。
 決議:採乙說。

 

【舊見解】

 

【注意事項】

  • 發布日期:109-12-21
  • 更新日期:109-12-21
  • 發布單位:最高法院資料科
回頁首